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唐双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日期:2009-04-21 15:49:39  来源: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作者:常伟锋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对世界经济运行和经济理论创新产生深刻影响。与1986年美国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情况不同,目前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带来了重大挑战。对于金融领域来说,我们一方面要统揽全局,以强有力的措施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如何化金融危机为契机,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提示我们,没有固定的金融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理论范式,金融发展道路必须依据各国具体国情来自主选择

  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经历了从货币―信用―银行,到形成中央银行体系下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产品交易的综合性、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尽管基本经济制度类似,但金融模式却各有特色。从二战后60多年的实践来看,各种模式都有其长处,推动了各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这次危机中又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缺陷。危机的出现促使这些国家反思自己的金融发展模式。从理论上看,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金融变革,也都将呼唤出新的经济金融理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与工业革命前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调控理论与1930年前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践相联系,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新自由主义与1970年前后经济滞胀之后西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相联系。

  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道路和不同的理论模式都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烙印着不同的国情,反映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以预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金融体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经济金融理论也将实现新的调整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了和平发展和全球化、多极化的新时代。把握这个时代特征,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我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30年波澜壮阔、成就卓著的改革开放历程充分证明,这是惟一正确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经济体制决定金融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走中国自己的金融发展道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命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的金融调控体系和监管体制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模式,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以间接方式为主,行政方式为辅,这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手段的作用,以实现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调控。二是中国的金融组织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以保持经济生活的顺畅运转。三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金积累、要素配置的主要渠道。由此可见,中国金融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基本前提决定的。反过来看,能否正确选择金融发展道路,又是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三、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既要吸收世界各国金融模式的积极成果,更要立足中国国情

  市场经济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社会基本制度的缺陷,也提供了大量值得吸取的教训,包括发生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造成重大灾难的教训。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甄别和借鉴。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国金融体制的主干与基本框架的构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而绝不能简单复制什么现成的模式,更不能跟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

  中国的金融特色主要决定于中国的经济特色。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就是立足国情,借鉴别国的经验,走出自己的路。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这表现为一系列的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不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包括体制支撑、劳动力素质支撑、管理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支撑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金融业取得快速发展:金融资产总量、机构总量、业务种类、从业人员总量、金融占GDP比重快速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金融调控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基本上仍处于“二元金融”状态,其主要表现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金融监管水平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与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主要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世界货币功能)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平衡。

  四、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必须重点解决由二元经济决定的金融不平衡问题

  解决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要充分认识我国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长期性、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加速解决的紧迫性;充分认识货币政策与经济的高度关联性、货币政策作用的两重性和科学掌控货币政策的高难性;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破坏性、金融隐患的潜在性和加强监管保持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工作基础的薄弱性、金融增长方式的粗放性和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所有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又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下推进);充分认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迫切性、真正融入的艰巨性和融入过程的渐进性;坚持金融工作政策要有“度”,风险要可控,改革要深化,基础要加强;对外开放要稳,对内调控要有差别,特别是对农村、中西部政策要活,措施要得当。只有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长期努力,我们才能逐渐缩小二元金融的差别,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具体说来,拓展中国特色的金融道路,当前要下大气力在以下问题上实现突破:一是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执行的灵活性、差别性,与其他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套性、互动性,既防通胀又防滞胀,既防通缩又防滞缩,既保持币值稳定又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就业。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填补监管真空,既防监管不足,又防监管过度,增强金融市场运行的有序性、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和金融监管的透明性。三是改善“二元金融”中的“薄弱单元”,特别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拉动,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改善农村、中西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四是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转变金融增长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转变金融增长方式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经营、持续发展、质量第一(服务质量、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水平)”原则;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坚持“顺我所需、积极推进、规范运作、风险可控”原则。五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完善中坚持“结合国情、有效适用、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逐步递进(处理好金融政策、规范性文件、规章、法规与法律之间的权威性与适用性关系)”原则。六是保持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合理性。要准确判断现实中国外汇储备人均的合理额度;在坚持既定汇率改革方向与原则的前提下,变单向浮动为一定条件下的双向浮动。七是大体用20―30年的时间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轨迹完善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和国际货币功能,并提高人民币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八是积极推进金融外交,加大我们在世行、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其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九是开发培养不同层次金融人才,既要培养经营型人才,又要培养管理型人才;既要培养专业型人才,又要培养综合型人才;既要吸引境外优秀高端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境内人才,尤其要培养主要领导人才。境外人才主要起技术专家顾问作用,境内人才起领导管理决策作用。主要领导人才不仅要懂金融,也要懂政治、懂经济、懂经营,成为掌控方向、驾驭全局、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善于用人的行家里手。十是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在金融工作中,“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一切金融活动都要靠人去执行,而人是由思想支配的,因此必须将金融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其发挥方向引导、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是金融变革的契机,这将为我国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吸取有益经验,深化改革、提升管理、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唐双宁)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