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 媒体关注

辩证看待信心与忧患

日期:2009-03-24 13:15:02  来源: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作者:常伟锋

    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新的关键词耐人寻味:信心与忧患。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近几个月来,中央领导在多种场合下反复强调了坚定信心的重要意义。指出,在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长期趋势和优势没有改变,要坚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良好前景的信心。温家宝总理在谈到美国金融危机时曾说:“在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信心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在经济拐点附近,无论是对于走势下行、上行还是转向,信心都是催化剂和加速剂。

    在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用了200多字的篇幅讲到信心问题。“报告” 在解读信心源泉时涉及国家物质基础、宏观调控能力、国内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制度体制优势、精神文明优势等。还可以有更充足的理由来解读“中国信心”。从公众视角看,信心还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民族的凝聚力密切相关。在民众眼中,信心往往来自离他们最近的事情――民生。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力度不断加大,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在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用于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投入继续保持大幅增长。这些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同时,近年来政府政务的公开度、透明度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借助网络等多种手段,积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强化。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民“零距离”对话,网民们向总理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多达数十万条,呈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烈景象。无数事实表明,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紧迫、最利益攸关的问题,大力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正在增强,使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心理长城”更加坚固。

    信心是一种意识和心理范畴的概念。要看到支撑信心的物质因素,也要关注精神因素。近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多次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内忧外患严峻挑战的历史事实,反复印证了中国人民有在危机和挑战面前更加团结、更加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和优异品质,这无疑是我们战胜任何危机和挑战的重要精神因素。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

    如何看待坚定信心与增强忧患意识的关系?这一表面看似矛盾的二者用辩证法来看,恰恰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在战略上藐视和在战术上重视是一个整体一样。

    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辩证地看待事物、应对问题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政府,不可能从容理性地应对危机、应对挑战。有信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正视问题,不重视困难。而正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能充分认识困难,重视问题,能辩证地看待优势和劣势,危机和机遇,成绩和问题,因而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预警,提前防范。我们的指导思想优势增强了我们临危应变、防患未然的能力,使我们转危为机、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从大趋势看,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跃上人均3000美元的台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交织的矛盾多发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只有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统筹处理各种关系,妥善应对各种问题,防止矛盾的激化,才能保障中国经济社会驶入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从当前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危机冲击的范围和领域仍在扩大,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内总量与结构问题交织,经济与社会问题交错,当前与长远问题叠加,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不确定因素保持高度警觉。即使中国经济很快见底,近期通过“V形拐点”,也要冷静、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形势。宁可把问题想得多一点,把困难估计得足一点,把措施想得细一点,这对实现预期的目标有百利而无一害。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永远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蓝星)


来源:中国信息报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