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国内要闻

人才极度匮乏 信用体系何以建立?

日期:2014-07-23 09:17: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尚伟龙

 提要:目前中国每年仅培养数百名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未来5年需要几百万名信用人才,供需缺口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信用人才的极度缺乏已经成为推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

  随着全球信用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加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国家对信用人才的需求也在最近一两年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态势,中国信用人才的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为棘手的难题。

  信用人才极度匮乏的难题,究竟应该如何破解?

  这也成为当前中国信用教育学界和评级业界热议之焦点。

  信用人才供需缺口极大

  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5月,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也已上报国务院,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不过,在国家层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高层次的专门信用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已凸现。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中国信用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地方政府层面不少从事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管理的人才都是从政府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显然这一人才层次显然无法满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

  仅就政务系统而言,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共有大约333个地级市、2862个县,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即使是最保守的假设,每个县市仅需要3名工作人员,仅此一项,全国所需要的人才就达数万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未来5年中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要建立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匹配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因此,信用行业的专门人才将在未来5年呈现全面的爆发式增长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只有24所高校设有信用管理专业,中国每年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也仅仅是数百名。

  两相对比,目前中国每年仅培养数百名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未来5年需要几百万名信用人才,供需缺口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信用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推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

  意识淡薄导致教育基础薄弱

  缓解信用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供需两端,一端是需求的短期快速的极度膨胀,而另外一端则是人才培养的严重不足。

  造成这种供需极度失衡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信用意识淡薄导致的教育基础薄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诚信”乃为人处世之本,乃道德教育的基础,一直是“家教”之范围,而且在中国社会进入信用时代之前,除了银行征信系统之外,人才市场并没有特定的专门的信用人才的需求,所以信用教育学科并没有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信用教育专业前,中国没有信用教育的基础学科,没有完整的信用知识体系,没有专门的信用人才的培养,也没有专门的信用人才的队伍。

  过去一、二十年的的意识淡薄造成了信用教育基础的极度薄弱。而追根溯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过去几十年信用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对信用经济、对信用教育的严重忽视。没有人才需求的刺激,自然无法激发出人才培养的动力,信用教育基础之薄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信用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

  如果对中国信用教育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可以对信用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会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

  中国信用教育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信用管理专业,发起了信用管理本科生的教学和信用研究,开始了信用教育的初探。第二阶段,随着2008年信用危机的全面爆发,全球社会对信用评级、对风险管理、对资本流动的控制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的信用教育掀起了一个小高峰。2009年天津商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5所高校开始建立信用管理专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信用管理专业设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信用专业教育呈现简单、粗放的发展特征,存在着诸多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王重润院长指出:“信用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在国内的历史很短,国内相关的专家学者数量很少,造成专业的授课教师存在缺口。很多老师都是从金融学转过来的,本身没有从业经验,什么是信用教育,什么是信用管理,什么是信用评级体系,理解得不透。”

  他补充说:“教材建设也亟待加强,现有教材质量不高,教材中的理论还不成熟。编写一套高质量信用管理专业教材,对提高专业的发展,提高专业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没有好的教材建设,信用管理专业很难培养很好的人才,也很难满足专业人才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吴晶妹教授表示:“学科建设层次较低。由于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的理论匮乏,专业人才紧缺,现阶段我国的信用教育大多仅设立了本科和专科。但在国际上,该专业均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应尽早提高信用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对高级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副院长吴华安认为,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因素。我国实践的教学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不规范,如果没有规范的运作,会导致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化的程度很难实现。他还指出:“在信用管理专业方面,行业认证推广不足,信用管理专业不像其他很多行业认证方面,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都没有一套认证的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信用管理专业方面的认证体系,使信用管理专业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教材体系,还是师资力量,抑或是专业认证,都显示出信用教育专业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学科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体系建设,粗放发展的特征也就决定了信用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人才需求。

  外在驱动力将极力助推

  面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历史洪流,面对中国信用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面对信用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若干棘手难题,如何快速有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何提升信用教育的质量,如何加速信用教育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中国信用教育学界和信用评级业界人士。

  而从中国信用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加速推进乃至人才市场的巨大的内在需求都是推动信用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的极大动力。信用教育学科也逐渐从过去的经济学中“冷门专业”或“偏门专业”走向热门。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2013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全部就业,创造了天财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的奇迹,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面对信用人才极度匮乏的形势,面对信用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国内22所高等院校发起成立的“信用教育联盟”,就是一个旨在创新信用知识体系和普及信用知识的产学研教育联合体。或许,信用教育联盟的成立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难题。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