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荐平台 > 优秀学员

陈文玲

日期:2009-02-19 09:12:00  来源: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作者:常伟锋

陈文玲简历

 


 

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各级政府流通部门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社会兼职有中国商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

2008年通过高级信用管理师资格鉴定,取得高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



  陈文玲研究员是一位富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流通专家,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始终关注和跟踪研究我国流通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几年来共撰写出版著作、译著11部(其中合著3部)计150余万字;在全国性重要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190篇计110万字。她还参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领导讲话等一些重要文件起草。做了有关扩大内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现代物流、市场经济秩序、信用问题、开拓农村市场、农业节水、第三产业发展、纺织业应对WTO、经济适用房发展、药品市场、保健品市场、棉花市场等多方面的重点调研,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不少调查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最近几年,陈文玲研究员提出了很多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观点,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如她最早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观点(《管理世界》1998年第6期);较早提出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学习研究参考》1998年第2期);最早研究并提出流通产业是先导性、导向性产业,正在从末端行业转向高端行业的观点(《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46期);研究并明确提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和政策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1210);研究对外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后的应对措施,从比较高的角度,综合性地提出入世后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经济时报》200110月)。

  在陈文玲研究员最近几年提出的学术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新理论。这个研究成果被全国20多家重要报刊刊登,并出版了专著《流通新论》,该著作被中国社科院作为在校研究生的选修课,并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这部著作的许多观点是对流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是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流通理论研究和深化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流通理论的合理内核,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中抽象出“流通一般”这个“中西合璧”的共同点,揭示出东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流通理论的共同规律,从而走出了经济学中姓社姓资的误区。这是一个首创。

  二是在此基础上,首次把流通按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划分为初始、一般和社会化大流通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没有明显的边际界限,却同人类发展史一样,处于永恒运动着变化着的演进过程中,下一个流通形态是上一个流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一个流通形态是引起下一个流通形态变化的动因。通过对流通三个阶段形成、特点和标界的研究,揭示了流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性。

  三是在研究流通一般的基础上,作者在国内首次提出社会化大流通的理论,包括其概念、内涵、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作者提出的所谓社会化大流通,就是涵盖一切进入流通可以用于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化大流通条件下,除了在流通一般阶段所形成的以有形的、刚性的要素禀赋为主的市场体系,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流动着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市场;不但使有物质载体的流通迅速扩张、分化和整合,而且使更多的非物质载体的流通加速膨胀,使流通的空间容量和密度产生了极大的发展趋向,流通进入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高智能化和混沌化的时代。按照作者的思路流通一般阶段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社会的分工和交易都将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这就使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从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